千亿规模下的致命伤:民生加银“重固收、轻权益”酿成“基金赚钱基民亏”魔咒

近期出台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初稿)》强调长期业绩与投资者体验。我们观察运作满十年的基金表现时发现,一批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长期业绩表现不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但这些基金依然在堂而皇之的运营,并持续收取管理费。其中,累计亏损超过40%的基金有三只,分别是天治新消费(-49.42%)、金元顺安价值增长(-41.36%)、民生加银精选(-40.38%)。这种现象显现出公募基金行业在改革转型期的深层矛盾,成为行业生态问题的典型缩影。作为银行系背景的公募基金,民生加银权益类基金长期表现不佳,暴露出公司战略定位、投研体系以及管理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对于持有人来说,十年陪伴的结果仿佛做了一个“基金赚钱基民亏”的十年噩梦。

战略偏移:固收依赖与权益投研荒漠化

民生加银基金作为银行系公募,自2017年规模突破千亿后长期停滞,其战略重心明显偏向固收领域。截至2024年末,公司1475.8亿元的管理规模中,债券型基金占比高达72.1%。其中,2020-2024年累计发行固收类产品超20只。这种"重固收、轻权益"的格局导致权益团队沦为"边缘存在":2024年权益类产品规模仅151亿元,占比不足10%。在改革方案要求"提升权益占比"的政策导向下,民生加银非但没有抓住创新产品的机遇,反而因权益团队能力不足导致新产品发行困难,2023-2024年仅成立3只新基金。

管理机制:考核扭曲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在行业推行"基金经理长期业绩考核权重不低于80%"的改革背景下,民生加银却陷入了人才逆向淘汰的怪圈。该公司近三年核心投研团队裂变轨迹颇具警示意义:柳世庆、陈洁馨等曾管理超百亿规模的明星基金经理,因市场风格切换导致产品回撤超40%而黯然离场;接任的清华北大背景的"学霸型"基金经理王亮、刘霄汉,虽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但其管理产品平均亏损幅度仍达30%。这种"业绩越优规模越缩、亏损越大压力越重"的扭曲激励,直接导核心团队数量锐减。

当明星基金经理因市场波动遭遇规模赎回时,新晋管理者又缺乏足够的安全边际建立长期业绩曲线,形成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这种机制性矛盾,既暴露了现行考核体系对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应对缺陷,也折射出行业在平衡短期生存压力与长期价值培育之间的深层困惑。民生加银的案例警示: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的改革方案,可能反成优质人才流失的催化剂。

改革阵痛中的行业镜鉴

民生加银精选的案例表明,公募基金行业的转型升级绝非简单的制度修补,而是一场涉及治理体系、激励机制、专业能力和投资者服务的系统性变革。当行业探索"亏损产品薪酬挂钩"的绩效改革时,民生加银权益团队却因核心人才流失陷入投研断层危机,这种改革举措与现实困境的错位,恰似一面镜子,折射出行业转型过程中的深层矛盾。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部分基金公司简单将"降薪50%"作为风控手段,却忽视了投研人才作为核心资产的价值属性。当激励机制从"长期价值培育"异化为"短期亏损惩罚",必然导致核心团队稳定性受挫。民生加银的案例警示我们:薪酬体系改革若不能与系统性的治理优化、文化重塑形成协同效应,反而可能削弱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专业投研能力的持续积累。

这种改革措施与目标愿景的割裂,暴露出行业在战略定力上的不足。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治理-人才-文化-服务"的闭环生态。如何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完善风控机制,在吸引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培育专业文化,已成为决定行业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命题。

粤ICP备13024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