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和必拓CEO说未来十年铜缺口1000万吨?

2025年3月23日,必和必拓(BHP)首席执行官韩慕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发出预警:未来十年全球铜供应缺口将达到1000万吨,相当于当前全球年消费量的40%。这一判断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与能源转型浪潮下资源供需的深层矛盾,更折射出全球产业链在技术革命与基础产业失衡中的结构性危机。

一场论坛引发的资源警报

韩慕睿的预警并非孤立的声音。在论坛“以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他通过详实的数据勾勒出铜资源危机的紧迫性:到2050年,仅数据中心对铜的需求就将从每年50万吨激增至300万吨,增幅达6倍,价值约2000亿元人民币。而作为全球最大铜矿埃斯孔迪达(Escondida)的持有者,必和必拓的年产量仅为100多万吨,这凸显了供应端与需求端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一论断迅速引发资本市场与产业界的震动,其背后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需求革命:AI与能源转型的双重引擎

铜的供需失衡首先源于需求结构的颠覆性变革。

一是人工智能与数字基建的爆发式增长。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作为AI算力的物理载体,已成为铜消费的新引擎。根据韩慕睿引用的数据,每座数据中心的电力网络、电路板和散热系统需要大量铜材,而国际能源署估算,单个数据中心的耗电量相当于40万辆电动汽车。到2028年,全球预计新增500座此类数据中心,仅此一项就将推动铜需求进入指数级增长通道。这种需求具有“刚性”特征——无论AI算法如何优化,物理世界的导电与散热需求无法被虚拟化替代。

二是传统需求与能源转型的叠加效应。建筑、家电等传统领域仍是铜消费的基本盘,而能源转型则开辟了增量空间。一辆电动汽车的铜用量是燃油车的4倍,海上风电单位装机容量的铜需求是陆上风电的2倍。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需增长至每年1.7万亿美元,这些投资背后都离不开铜的支撑。这种“传统+新兴”需求的共振,使得铜成为少数同时受益于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基础材料。

供应困局:矿业周期的历史性错配

与需求端的澎湃动力相比,供应端的滞后性暴露出资源产业的系统性脆弱。

首先是投资不足与开发周期悖论。韩慕睿指出,未来十年铜矿开采需投入1.8万亿元人民币(25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远超过去十年1万亿元的水平,但当前仅有“一小部分投资得到承诺”25。这种投资缺口源于矿业开发的长周期特性:从勘探发现到投产平均需数十年,而资本市场更偏好短期回报率高的科技领域——例如,2024年全球科技公司在AI领域的资本支出已达3000亿美元,远超矿业投资规模。这种“数字优先,资源滞后”的资本分配模式,加剧了供需错位。

其次是资源衰减与政策约束的夹击。现有矿山正面临矿石品位下降的不可逆趋势。以必和必拓旗下的埃斯孔迪达铜矿为例,其产量预计在2025年达到峰值后下滑3。同时,环保政策收紧与地缘政治风险(如智利矿业税改、刚果(金)资源国有化)进一步限制产能释放。秘鲁社会冲突导致Las Bambas等矿山频繁停产,2024年该国铜产量仅260万吨,较峰值减少15%,这暴露出资源国治理能力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启示与展望:资源安全的新范式

面对千亿吨级缺口,韩慕睿呼吁构建“投资者、政府、冶炼企业与矿企的协作网络”。必和必拓已启动多项战略:在智利投资110亿美元扩建铜矿,开发硫化物浸出技术提升低品位矿石利用率,并与中国宝武、河钢集团合作研发低碳冶炼工艺。

然而,这一愿景面临现实阻碍。全球铜资源分布高度集中(智利、秘鲁、刚果(金)占全球储量的50%),而消费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中国占全球精炼铜消费的54%)加剧了产业链的地缘张力。此外,美欧推动的“关键矿产联盟”试图通过贸易壁垒重构供应链,这种逆全球化操作可能进一步推高资源获取成本。

必和必拓的预警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数字经济的“软实力”离不开矿产资源的“硬支撑”。当全球为ChatGPT的进化欢呼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支撑其算力的每一座数据中心都建立在数万吨铜的物理基础之上。这种“数字—资源”的共生关系,要求各国将铜等战略资源提升到与芯片同等重要的安全高度。

未来十年,铜价可能进入长期上升通道,这既会推高新能源转型成本,也可能催生替代材料革命(如铝导体、碳化硅半导体)。但短期内,资源缺口只能通过全球协作弥补——正如韩慕睿所言:“数字经济的成功发展离不开基础产业的保障。”这场铜危机不仅是矿业的挑战,更是人类能否在技术爆炸时代实现可持续增长的试金石。

粤ICP备13024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