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收出的这根长阳季线,标志着铜价新周期的开启
还有几个交易日,一季度就结束了。
在大类资产中,COMEX铜价无疑是一季度最为亮眼的商品。
2025年一季度,全球铜市以史诗级行情拉开序幕:截至3月25日,LME铜价再次突破10000美元/吨大关,COMEX铜累计涨幅更是超过30%,沪铜主力合约站上82000元/吨关口,并继续冲击83000元。这根创历史新高的季线,不仅是供需失衡的直观映射,更是全球能源转型、货币体系重构与技术形态突破三重共振的里程碑。
迎接铜荒:供需裂痕的不可逆扩大
这场铜荒的必然性,根植于多个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资源枯竭与品位衰退的严峻挑战。全球范围内,超过70%的铜矿已开采超过30年,其矿石的平均品位也经历了显著的下滑,从2000年的0.79%一路降至2021年的0.43%。智利,作为全球最大的产铜国,其铜矿储量的同比骤降2%,更是为这一危机雪上加霜。此外,秘鲁Las Bambas铜矿因社区冲突而多次停产,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端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铜矿企业的资本开支断层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自2015年以来,铜矿企业的资本开支持续低迷,而新矿的勘探与开发周期却长达10年以上。尽管2025年,刚果(金)的Kamoa-Kakula等新矿将投产并带来一定的增量,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难以在短期内缓解供需矛盾。
地缘政治的扰动则为这场铜荒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美国特朗普政府曾拟对铜加征高达25%的关税,这一举措无疑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撕裂”。作为全球最大的铜进口国,中国被迫承受了LME铜价高达12%的溢价贸易条件,进口亏损因此扩大至千元/吨以上。
需求风暴:新能源革命下的"铜瘾"爆发
需求侧,一场由新能源革命引发的“铜瘾”正在爆发。能源转型、数字基建以及军事与基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铜的需求曲线。单辆电动车的用铜量是燃油车的4倍,风电项目每兆瓦时的耗铜量更是化石燃料的3倍。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铜需求将较2020年增长49%。同时,数据中心与AI服务器的铜需求也在迅猛增长,高盛测算,2027年全球数据中心对铜的需求将达到120万吨。
此外,铜的金融属性在此轮行情中展现出全新维度。传统认知中,铜价与美元指数呈负相关,但2025年一季度出现罕见背离:美元指数下跌不到4%,COMEX铜涨幅却达30%。这种异常的背后,是铜作为“去美元化”时代硬通货的定位转变。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之际,机构投资者开始将铜视为“工业黄金”——既能对冲通胀,又可捕捉新能源革命红利。铜期权隐含波动率较年初上升18%,大幅超过同期黄金波动率,印证了其避险溢价的重估。
货币政策的分化进一步强化铜的金融属性。美联储暂停加息但维持高利率,中国通过逆回购释放流动性,这种“西紧东松”的格局催生了跨市场套利。当铜成为资金博弈的主战场,其价格发现功能已超越实体供需,演变为全球流动性配置的风向标。
危机传导链:从矿山到产业链的骨牌效应
随着铜荒的逼近,其危机传导链也在铜矿山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逐渐显现。冶炼环节承压严重,铜精矿加工费(TC)一度跌至-15.92美元/千吨,国内冶炼厂的亏损面不断扩大。铜陵有色等企业已率先启动减产计划,而海外炼厂也可能因原料短缺而跟进。此外,全球交易所的铜库存已降至偏低水平,而且隐性库存几乎耗尽。中国保税区的库存也处于近几年来的低位。
在这场铜资源危机中,价格螺旋上升的趋势愈发明显。高盛预测,2025年铜价或突破1.2万美元/吨的关口。当前,Comex铜价较LME的溢价已超过1100美元/吨,套利交易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与不确定性。
铜荒不仅仅是资源危机,更是全球产业权力重构的催化剂。当美国通过关税手段重塑贸易规则时,当刚果(金)的铜钴矿伴生资源成为战略博弈的焦点时,铜的定价权已超越了金属本身的价值范畴,成为大国科技竞争中的“新石油”。
对旧秩序的告别
2025年一季度这根季线,本质上是对旧秩序的告别——当铜的需求驱动从地产基建转向能源革命,定价逻辑从商品属性升维至金融战略,波动范式从周期性震荡切换为趋势性突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铜时代”已然来临。正如2004年中国需求催生首轮超级周期,本轮行情将由科技与新能源的进程定义,但不同的是,这次多极博弈下的资源争夺,注定使铜价波动更具爆发性与不可逆性。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种变迁,远比预测短期点位更为重要。
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而言,如何在资源安全与产业升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其未来十年竞争力的关键命题。正如花旗银行所言:“铜的超级周期不是终点,而是新工业革命的起点。”在这场铜资源危机中,我们不仅要面对挑战与困境,更要把握机遇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