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化投资:在并非完全有效市场中突围

当2024年中国被动指数基金持有A股市值历史性超越主动管理基金,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宣告资本市场进入指数化投资主导时代,更折射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深层矛盾。在主动管理基金业绩分化加剧、投资者信任度下滑的背景下,指数化投资能否真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最优解”?

制度赋能的指数化浪潮

政策端的发力是推动指数化投资爆发的核心引擎。2024年新“国九条”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2025年《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更提出“每年A股被动投资规模增长不低于10%”的量化目标。制度设计直指两大痛点:其一,通过降低指数使用费、优化ETF配套机制提升产品吸引力;其二,重构基金考核体系,将基金经理薪酬与三年以上业绩深度绑定,倒逼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长期价值创造”。

在政策红利催化下,境内ETF规模高速扩张,科创综指ETF、中证A系列宽基等工具形成差异化产品矩阵。这种“政策+产品”的双轮驱动模式,既缓解了主动管理基金“风格漂移”“追涨杀跌”等顽疾,也为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提供配置载体——数据显示,超70%机构投资者已配置指数基金。

并非完全有效市场中的优势

散户交易占比偏高、市场换手率较高、信息不对称显著等特征,表明中国股市是一个并非完全有效的市场。但这种弱有效性,反而为指数化投资创造特殊优势。

一是规避个体风险陷阱。主动管理基金频繁踩雷现象(如2024年某重仓地产债基金净值腰斩)暴露个股研究的高风险性。指数基金通过分散持仓弱化个股波动冲击,尤其在注册制深化、退市常态化的市场环境中,这种“去个体化”策略更具安全性。

二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在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尚未根治的生态下,指数基金的透明规则(完全复制指数成分)与定期调仓机制,可减少投资者对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担忧。

三是行业或主题指数投资捕捉结构性贝塔机会。中国市场的行业轮动特征(如新能源、半导体等政策驱动型赛道)为行业ETF提供超额收益空间。2024年科创50ETF年化收益达18.7%,超越同期85%的主动权益基金。这种“被动工具捕捉主动机会”的模式,在政策市环境中展现独特适应性。

有效性不足引发的现实困境

然而,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也导致指数化投资面临“中国特色难题”:

一是指数失真与工具失灵风险。部分宽基指数因金融、地产股权重过高,难以反映经济结构转型趋势。2024年上证50指数涨幅仅为4.2%,远低于专精特新指数22.5%的收益,暴露传统指数表征力下降的缺陷。

二是主动阿尔法仍具生存空间。在中小盘股研究覆盖不足的领域(如北交所、科创板),主动管理仍能创造超额收益。数据显示,规模小于50亿的主动基金近三年平均收益跑赢中证1000指数12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者行为异化。散户主导的市场环境催生指数基金“工具化投机”现象。2024年科创板ETF日均换手率达8.7%,部分投资者将其作为短线博弈工具,背离长期配置初衷。这种“被动产品主动化操作”可能放大市场波动。

面对制度优势与市场缺陷的碰撞,指数化投资的深化需要突破一是指数体系的适应性革新。推动ESG、自由现金流等因子加权指数开发,替代传统市值加权模式。二是被动+主动”的融合演进。发展指数增强等半主动产品。部分指增基金创造持续性超额收益,证明在非有效市场中主动策略仍可嫁接被动工具。三是升级投资者教育。构建“场景化投教”体系,如蚂蚁财富推出的“指数定投温度计”,通过可视化数据帮助用户理解市场周期,使投资者长期持有率提升。

在矛盾中寻找动态平衡

中国指数化投资的爆发,本质是制度设计对市场缺陷的修正补偿,而非有效市场自然演进的结果。这种“政策驱动型被动化”路径,既为普通投资者提供风险可控的参与方式,也可能抑制价格发现功能的完善。未来十年,指数基金与主动管理的边界将愈发模糊——前者需要注入更多主动思维以提升工具效能,后者则需借助指数化逻辑重构竞争优势。唯有在两者动态平衡中,才能孕育出真正适配中国市场特质的资产配置生态。

粤ICP备13024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