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深陷财务危机 金鹰基金或将被迫易主

金鹰基金作为一家老牌基金管理公司,尽管资产管理规模排名不算很靠前,但因其成立时间较久、且2017年后转为民营企业控股的背景,一直被市场关注。近年来,其大股东东旭集团经营不善陷入财务困境叠加A股市场此前多年的低迷,让金鹰基金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今年三月以来,东旭集团增加了多笔大额被执行信息,其持有的包括金鹰基金管理公司在内的多笔股权也处于被持续冻结之中。如果东旭集团的财务危机进一步发酵,金鹰基金或将再度面临易主的风险。

东旭集团债务危机:从资本神话到崩塌边缘

公开信息显示,东旭集团及其实际控制人李兆廷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债务漩涡。截至2025年3月23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李兆廷新增3项被执行信息,总金额达5.2亿元,累计被执行案件突破14起,涉案金额超13亿元。更严重的是,其通过违规手段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达173.91亿元,其中ST旭电(原东旭光电)被占用95.95亿元,ST旭蓝(原东旭蓝天)被占用77.96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资金腾挪呈现系统性特征:一是虚假交易网络——以"半导体硅碳材料研发"等名义设立空壳公司,2019-2023年累计转移资金超50亿元;二是质押套现游戏——质押ST旭电、ST旭蓝股票套现97.63亿元,质押率达95%,同时通过关联交易虚增营收,如2022年虚增ST旭电收入32亿元,占当期总收入的41%。

“东旭系”危机背后是实控人李兆廷高杠杆扩张叠加经济周期风险所导致。这位曾经的“石家庄首富”从2009年开始,就接连掌控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和嘉麟杰三家上市公司,并通过资本运作扩大投资布局的业务范围,身价最高时超过230亿元。

2024年10月,东旭光电先行触发退市机制,其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随后遭监管立案,资本动荡持续发酵。作为"东旭系"重要成员的*ST旭蓝,因连续1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且重整方案未达启动标准,退市警报已然拉响。而该资本系仅存的上巿平台嘉麟杰亦深陷经营困境,2024年净利润同比骤降超八成,昔日李兆廷精心构筑的资本版图正面临系统性崩塌风险。监管风暴与经营危机的双重夹击下,"东旭系"产业生态已至危局边缘。

金鹰基金困局:民营资本玩家主导的治理矛盾

2017年东旭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成为金鹰基金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在李兆廷的资本版图中,金鹰基金属于相对比较优质的资产。而在公募基金子公司快速发展的岁月中,李兆廷也曾试图通过金鹰基金子公司为其产业输血。根据2019年报道,东旭集团原计划利用公募牌照为集团融资提供便利,例如通过基金子公司开展非标融资、ABS等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东旭集团曾尝试通过两种渠道获取资金:一是公募产品认购债券,但需满足高信用评级要求。随着东旭系企业信用风险逐渐暴露,此路径基本不具备可行性。二是基金子公司非标融资,但受限于净资本监管,可操作空间有限,即使存在通过复杂交易结构绕道操作的可能,最终也没能实现李兆廷的预期。

但东旭集团的入主,确实让金鹰基金陷入民营资本玩家主导的治理矛盾。2019年,金鹰基金就曾爆出股东方与职业经理人激烈冲突,时任总经理刘志刚被国开泰富基金总经理杨波公开指责"对抗股东"。这一冲突揭示了东旭集团试图通过金鹰基金子公司进行关联融资的意图,而管理层的抵制侧面反映此类操作可能涉及违规风险。

2022年,随着姚文强出任金鹰基金董事长,周蔚出任总经理,金鹰基金的经营管理才逐步稳定下来。但伴随着A股市场持续调整,金鹰基金发展也陷入了停滞。2023-2024年,金鹰基金虽然发行了多只产品,但主要是固收类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多数产品目前的最新规模已经低于5000万份,沦为“迷你基金”。

金鹰基金或将面临被动“易主”

尽管对于东旭集团来说,金鹰基金还算是一块比较优质的金融资产,但在深陷危机的背景下,或许也只能被动的“断臂求生”。金旭集团被冻结的金鹰基金股权或将面临被拍卖的结果。

对于基金公司的股权价值评估,主要参考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投资收益水平和增长潜力等几个方面,价格与管理资产规模比率(price/AUM)是比较常用的指标。参考此前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的案例,一般Price/AUM比率在3%-8%之间。如果公司主动权益类产品比例较高,则对应Price/AUM比率也会比较高,如果公司货币基金占比较高,则对应P/AUM比率也会略低一些。

金鹰基金行业地位与经营状况一般,如果按照3%的Price/AUM比率估值,金鹰基金股权价值大约在20亿元,东旭集团持有的66%的股权大约价值13亿元。不过,考虑到目前东旭集团的经营危机,实际成交价格估计难以突破10亿元。

事实上,这场危机暴露民营资本控股金融机构的深层矛盾。除了公司治理缺陷之外,也暴露出监管在对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审查中,对控股股东持续经营能力评估存在盲区。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要求强化股东资质审查,部分民营控股基金面临股权整改压力。

当下,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中,不乏民营背景的基金公司。例如蚂蚁集团、盈峰集团、九鼎投资等民营资本都持有公募基金股权,另外还有一批“个人系”背景的公募。公募基金背景的多元化是一件好事情。但同时,“公募姓公”,一方面,公募基金产品背后是亿万个中国家庭,肩负着中国老百姓资产增值和财富保障的希望;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亿万资产的管理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要严守底线。


粤ICP备13024068号